学习在理丨总书记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如何理解

学习在理丨总书记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如何理解

发布日期:2024-05-0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浏览量:994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全面、博大精深,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人民网理论频道“学习在理”栏目聚焦党的创新理论,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第二个结合”“新的文化使命”“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概念涵盖了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成为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治理、中国叙事、中国实践的“金钥匙”。“学习在理”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解读,帮助广大网友深刻体悟、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各个领域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本期带您一起学习“新的文化使命”。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

提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从赓续中华文明的高度、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角度作出的庄严宣告,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坚定的使命感和厚重的人民情怀。

唯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推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才能谱写出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华章。——《人民日报》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深刻阐明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明确要求,对于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明确了完成好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主要目标。推动文化繁荣,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发展中华文明现代形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光明日报》

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首先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同时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人民日报》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秉持开放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也铸就了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新征程上,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人民日报》

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不断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活力。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把握好守正创新的辩证法。一是坚持守正的正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和模式,决不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始终立足自身历史和现实推进文化建设。二是激扬创新的锐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以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注入活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力量。——《人民日报》

  

统筹:秦华

策划:万鹏

编辑:黄瑾

制图:薛亚梅

内容来源:综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