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指引和工作指南

新时代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指引和工作指南

发布日期:2024-05-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浏览量:722

  《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第一次将“两企三新”纳入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蓝图中。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工具箱的重要选项之一,志愿服务逐步纳入基层党的社会工作的整体框架,社区将成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意见》还首次提出“构建志愿服务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一份旨在提升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构建更加健全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以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里程碑式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明确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明确了构建志愿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它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志愿者提供了明确的工作要求,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指引和工作指南。

  《意见》明确了志愿服务事业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六条基本原则的首要原则,也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政治方向。《意见》确定中央社会工作部负责全国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等职责,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各部门、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国有企业、学校要配合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支持和组织所属党员、干部和团员、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指导推动本领域本系统本单位志愿服务工作,“到2035年,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

  《意见》不仅涵盖了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且丰富了志愿服务各个领域。从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志愿者队伍建设到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和推广,从志愿服务的法律保障到志愿服务的宣传表彰,《意见》都作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其中,“鼓励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以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履行社会责任”的提法,第一次将“两企三新”纳入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蓝图中,志愿服务的主体类型得到了极大丰富,将吸纳更多有志于从事和帮助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在“三新”群体中有大量青年,一些青年需要志愿服务的帮助,如用好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可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志愿服务,如歇脚充电、喝水热饭等服务;另一些青年可以利用专业技能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探索更加灵活和创新的志愿服务形式,如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运用科技的力量,发起更丰富、易操作、有效果的志愿服务项目。“两企”包括了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展与企业业务相关的志愿服务项目,如技术支持、教育培训、环境保护等,甚至可以通过社区、学校、企业等相关部门的联动,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专业性,提升属地社区志愿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

  《意见》还对志愿服务领域作了明确表述。比如,“持续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春雨工程、文艺进万家、智惠行动、运动促健康、巾帼志愿阳光行动、志愿助残阳光行动、救在身边、银龄行动等”,“大力发展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社区志愿者、职工志愿者、退役军人志愿者、学生志愿者、老年志愿者等队伍”,着力“培育志愿服务品牌”。

  《意见》对志愿服务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基层社会治理愈发显得重要。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基于民间力量的社会治理方式,具有独特优势和作用。基于此,《意见》提出“常态化动员群众就近就便参与城乡社区志愿服务,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搭建志愿者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合作平台,促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这意味着志愿服务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工具箱的重要选项之一,逐步纳入基层党的社会工作的整体框架,社区将成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志愿服务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方面具有很大潜能。

  在基层社区,志愿服务可以填补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的空缺,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了解,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更加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为基层政权稳定提供重要支持。城乡社区志愿者在提供高质量、专业化服务的同时,通过自己的行动诠释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有助于传递和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和谐社会氛围,推动社区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志愿服务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意见》提出“注重内涵式发展,丰富站点的精神内核、文化价值”,就是强调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无偿奉献、友爱互助的社会行为,是人们通过实际行动传递关爱与关怀,传播文明与进步,能够在全社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共识,推动志愿文化融入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将志愿服务塑造成为中国社会人们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更加温暖和进步。

  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在不断增强。《意见》提出要“彰显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和道德力量”。志愿服务之所以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共识,原因在于志愿服务代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群众性社会实践和道德实践,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公民道德。通过志愿服务,公众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彰显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和道德力量。

  《意见》还首次提出“构建志愿服务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志愿服务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一方面要以中国外交的重大战略为依托,如“一带一路”,在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普通百姓提供志愿服务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加强与国际性志愿者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志愿服务活动”,中国志愿者将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承担更多的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和民间国际交往的功能。

  总体而言,《意见》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充分考虑了社会各界的需求和期待,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措施,将引导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向着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和可靠依据,让志愿服务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田丰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常务副秘书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