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曾在多个场合说过:“太原理工大学姓太原、姓山西,服务好太原、服务好山西,太原理工大学就是最好的大学。”聚焦山西转型发展,服务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太原理工大学表现出了应有的担当。而想要干事创业,离不开吸引和汇聚更多的优秀人才。如今,“人才就得请,人才就得养,人才就得容,人才就是宝”的人才观,已成为理工大人的共识。
破除壁垒 激发活力
一所高校发展得好不好,人才队伍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近年来,天南海北的优秀青年才俊纷纷选择太原理工大学,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么大的热情呢?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华靖是位“80后”,选择到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当一名教师,他说:“与大城市相比,中西部城市发展潜力更大,更有创新发展的空间。选择太原理工大学,不仅是因为山西正处在转型发展时期,还有太原理工大学的人才引进政策,以及‘强哥’的办学理念。”
和华靖一样的优秀青年,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能够将个人理想融入中部崛起的浪潮,融于山西转型发展的大势之中。
两年来,太原理工大学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直接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同时,要求将人才工作作为基层党委年度述职的重点内容。学校用制度优势不断推动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打破引才标准“一刀切”,实行人才精准引进,设置进位和淘汰机制,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人才的积极性。
引育并举 成效明显
重视人才、礼遇人才,在太原理工大学已经蔚然成风。
两年来,太原理工大学共引进高层次人才40余人,引进国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300余人,引进博士后60余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70%以上,在全国地方高校中位居前列。
在去年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太原理工大学打破纪录,斩获4金1银,成为获金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十、产业赛道领跑全国的高校。如此喜人的成绩背后,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此前该校针对学校创新创业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引进了全国创新创业优秀导师浙江大学的高峰,并聘任清华大学等高水平大学5名专家担任首批创新创业导师。
此外,太原理工大学还采用柔性引进方式,引进清华大学岳光溪院士、中国商飞副总设计师徐吉峰、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徐明教授等多位高层次人才。
培育人才同样成果丰硕。目前,太原理工大学拥有全职院士4名、长江学者6名、国家杰青9名、国家“四青人才”9名。在高层次人才的带领下,太原理工大学已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打造平台 成就梦想
为了发挥郑强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学术影响和专业特长,2020年4月,在郑强履新之时,我省就支持筹建山西浙大新材料与化工研究院,并给予每年6000万元的项目资金支持。目前,山西浙大新材料与化工研究院组织知名专家严格审核评选,遴选出53项研发项目,聚集了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一大批一流高校的知名学者教授。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山西“1331”工程的大力支持下,太原理工大学成功获批“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太原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同时也是我省高校中唯一获批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纺织行业废旧涤棉纺织品清洁再生重点实验室”,这是我国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领域第一个行业重点实验室;世界上首个致密地层裂缝型热储地热开发科研平台“4000米科学钻探项目”成功开钻。
未来,这些国家级、省部级平台和实验室将吸引和汇聚更多优秀青年人才。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通过引才育人,太原理工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明显进步,承担国家级项目能力显著提升,在山西全境布局成果转化中心,与太原市政府和相关研究机构签订校地(企)共建产学研平台协议。聚焦“六新”,组建新型交叉学科集群,与省属大型企业共建20余所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后,太原理工大学还将主动对接国家“双碳”战略,在山西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的生动实践中,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太原日报记者 张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