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发布日期:2022-03-10 来源: 浏览量:3503

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故事

“绛州澄泥砚作为传之久远的艺术佳品,是中华先祖的智慧结晶,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从事绛州澄泥砚的制作已36年,一直非常重视做好绛州澄泥砚的保护传承工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传承人蔺涛说起绛州澄泥砚如数家珍。

春节前夕,在绛州澄泥砚文化产业园,蔺涛和他的儿子蔺子麟精雕细琢生肖虎砚,他们为虎年创作了300余方生肖砚台。蔺涛作品以传统写实为主,蔺子麟则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砚台里融入现代潮流、新鲜的元素,作品简约、洗练,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洮河砚、端砚、歙砚、澄泥砚被称作“中国四大名砚”。2006年,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蔺涛与其父亲荣获“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蔺涛认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最重要的是传承和人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要专业人才,没有专业人才就无法做到科学保护传承。这些年,蔺子麟积极探索电商,开通线上店铺,创下了销售500余方砚台、销售额超50万元的网络销售业绩。“我们一定要保护传承好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让作品有灵魂,让思想和艺术相得益彰,传之久远。”蔺涛信心满满。

代表委员议政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会副主委、山西省文旅厅厅长 王爱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更是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

王爱琴指出,目前,对非遗的保护传承还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一是重申报轻保护。一些地方对非遗的文化属性认识不足,申报目的存在功利性和盲目性。一味追求数量,对如何有效保护缺乏制度和措施保障。二是创新不足,传承人队伍后继乏力。三是开发热市场冷。非遗项目向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转化的“开发热”不断升温,非遗和各业态融合看似表面红红火火,但市场冷热不均。

“非遗是以传承人为重要核心的活态传承,只有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与传承。”王爱琴认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应该从以下六方面下功夫:

一是促进非遗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融合发展。各级政府要将具有地方特色、适宜普及推广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合理规划和利用现有场馆,在公共文化设施中设立专门区域,用于非遗项目的收藏、展示、传承、传播和研究。

二是建立对非遗项目的多元化资金扶持体系。在加大政府投入,用好用足财政资金的基础上,积极吸纳非政府组织和社会资金参与非遗保护。鼓励企业及社会力量投入资金,广泛参与非遗保护,“认领”非遗创新孵化项目,尝试和探索将传承人利益捆绑的多元主体开发和绩效管理机制,加大非遗产品的市场流通活力。推动金融机构、专项基金助力非遗,建立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连接两个资源。

三是强化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73%的非遗项目在我国的乡村,非遗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建议出台扶持政策,发现、重估、修复乡村的文化价值,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方面以成立工作站等形式为乡村输入外来人才和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搭建文创平台。另一方面完善村史馆、文化礼堂、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设施,展现传承乡村文化。支持成立农民合作社,推广“非遗工坊”“一村一品”等模式,大力扶持传统手工艺加工、农副产品生产,加大对乡村小戏、曲艺等公共文化产品的政府购买力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乡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等问题。

四是加大非遗传承后备力量培养力度。通过设立国家或地方奖项对具有卓越贡献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群体)予以奖励,增加保护经费和生活补助,让其安心开展非遗技艺的传帮带。继续实施传承人的研培计划,探索推进非遗与学历教育结合,制定具有激励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带动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非遗人才的储备建设中。

五是增强数字赋能非遗传播利用。充分利用非遗数字化常态保护实现非遗活化再现,搭建国家和省市县联动的非遗线上平台,实现非遗数字化共享。鼓励互联网企业、各类文化企业建设线上线下联动的非遗体验馆,开发非遗沉浸式体验产品。

六是推动非遗+旅游+生活深度融合,让非遗产品、非遗活动走进景区,融入百姓生活。以非遗的地方性、原真性、独特性,结合当地有传统优势的工艺美术等,吸引游人,涵养消费群体,助推非遗传承传播,逐渐形成具有市场活力的非遗专业街镇以及各种特色展示空间,从而拉动消费,促进非遗产业化。

链接

山西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名录13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50人,位列全国第一方阵,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109人。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指出,充分焕发三晋文化的时代光彩。推动尧舜德孝、关公忠义、能吏廉政、晋商诚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中国文化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工艺美术振兴计划,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本报记者邓伟强

(责编:刘洋)

信息来源:山西新闻网

多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