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将士血 铸就雁门魂

千年将士血 铸就雁门魂

发布日期:2023-10-27 来源:太原新闻网 浏览量:1175

雁门关。梁铭 摄

  有朋自代州来,赠我一部《雁门关志》。大十六开本,正文加彩照一千余页,厚重如古城砖。双手捧不动,需摆到桌上来读。

  专为一座关隘修志,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而且如此宏博。初见有点出乎意料,然而仔细再想,巍巍雁门关,也只有如此厚重的志书,方可容得下,解得开。

  雁门关的大名少时已闻,首次上关是2005年的10月。看完代州古城,赶到雁门关已是半下午。半山处存了车,买了票,顺着一条石板路,先走进了雁门村。村子不大,四围尽是石头山。

  走过村子不远,忽然拦出来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自称导游,胸前挂着证件,她说雁门关有千年历史,关楼前曾走过千军万马,有解说看到的是故事,无解说看到的只是一些石头砖瓦。

  原想雁门关既然与长城相连,那就该是城墙蜿蜒,关门巍峨,有一种倚天拔地的气势,就像山海关和八达岭那样。但上得关来,远不是想象中的样子。山巅的长城散落成了一道残痕,关楼倒塌得只留下了一个门洞。满地乱石,一派荒凉,只有两根石头旗杆和十几通古碑可供人琢磨。

  千年雄关破败如此,导游姑娘实在也不好解说,只能背书般讲述一阵。我细细看罢旗杆和古碑,独自顺山巅胡乱走去。脚下的长城遗迹或而清晰,或而模糊。崇山峻岭,四野无人,秋风刷过,边声四起。面对空旷苍凉的景色,想一想古代的驻守将士,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悲壮情怀。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电视剧《三国演义》这首插曲写得真是好,用来唱雁门关甚为合适。

  2005年的雁门关在记忆中愈行愈远之时,我收到了这部《雁门关志》。展读之余,知道近年来代县不惜巨资,对雁门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于是决定重上雁门关。

  2005年上关走的是北山口,这次改走南山口。夏日,正逢雁门关国际边塞文化旅游节,雁门古道上游人如织。导游说,当年过往行人车辆难以计数,过一个人往木桶里丢一粒黑豆,一天下来能丢三斗六升。为解决拥堵,关上规定,行人车辆一律靠右行,还在路上立起了分道石,这是中国最早的交通规则。

  走上关来,但见面貌大变,比想象的还要雄伟几分。原来坍塌得只剩地基的祠堂、寺庙、驿站等都已恢复,气象森严。以关楼为核心,新修复的四道城墙分别延展向两面山头,犹如大鹏鼓翼,气势磅礴。祠堂和关楼上安置了钟鼓,游人撞击起来,钟鼓声顺山谷回荡,连绵不绝,仿佛历史深处的战鼓声又重新响起。

  世间许多东西,历经时光重重磨洗,就能焕发灵性,生发出各式各样的美。一棵古树,一枚铜钱,一柄断剑,秦朝农民烧下的一块砖,汉代石匠敲打出的一只石狮子,原本很不起眼,很不当一回事,但历经千年之后,这些东西就都成了历史,后人观之赏之,尊崇膜拜。雁门关历史悠久,地势险要,建筑规模宏大,其美自不待言。而除此之外,雁门关更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大美。

  雁门关的大美,是隐含在历史深处的那一种苍凉与悲壮,是一代又一代先烈们的忠勇与气节。雁门关维系过社稷安危,见证过江山代谢,两千年岁月,上万场厮杀,英雄血,征夫泪,帝王的重托,百姓的希望,全都一层又一层,沉淀在了关楼的石头砖瓦上,全都一滴又一滴,渗透到了雁门山的重峦叠嶂中。千年将士血,铸就雁门魂。有了这个灵魂,雁门关才有了生命,才夺人心魄,才让人敬仰让人怀念让人顶礼膜拜,才使得雁门关三个字写下去力沉千钧,念出来荡气回肠。

  导游说,而今雁门关的建筑规模,已和历史鼎盛时期不相上下。一行人盘桓关上,抚今追昔,感叹唏嘘。

  烽火千秋远,古关万里雄,雁门关已成为旅游胜地。游客登关凭栏,倘能想起历代将士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壮烈场景,进而唤起一腔忧国忧民情怀,能用雁门关上的精神气节去做人做事——独善其身也好,兼济天下也罢,对社会定将有所裨益,如此,也算不枉到这千年雄关上走了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