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杜乡南青堆村“滨河水岸·轻奢营地”现场。张凯凌摄
水草依依,间有鹅鸭穿行;蛙鸣阵阵,多闻鸟啭关关。沿滨河西路南行半小时,傍晚时分来到柳杜乡南青堆村“滨河水岸·轻奢营地”。隔着林带和公路,刚经过修缮改造的村落遥遥在望,四周极少遮拦,视野空阔,日头褪去午间的炽白,变作橙红色火球,在碧空层云遮掩下,快速沉落。
漫步汾河百公里示范带南青堆段,凉风习习,“这里就是‘汾河晚渡’的所在”,柳杜乡乡长郭玮介绍说,“汾河南青堆段,水面平缓但暗流较多,自古有背人渡河的传统。”据村里老人传说,晋祠铁人化作老百姓想渡过汾河遁走,在这里找摆渡人,被摆渡人喊破真身,没有走成。传说缥缈,但南青堆人的慧眼,如郭玮所说,在这个滨水休闲项目上,得到了一点验证。
柳杜乡是典型的农业乡镇,村村有大棚,但规模上稍显小;家家都种梨树,红香酥、玉露香、酥梨都有,但连线成片不易。“通过深入调研思考,我们把发展的重心放在文旅提档升级上”,县委副书记兼乡党委书记张娅妮充满信心地说,“比如南青堆,是太原往吕梁的交城、文水,晋中的祁县、平遥的通道,最适宜发展交通廊道型的文旅产业。”找对了路子,劣势变成优势。“滨河水岸·轻奢营地”,就是这样一个服务于交通廊道的小而精、小而美的项目。“一开始大家也很犹豫,以集体经济为主体来干,干不成怎么办”,包村干部、柳杜乡人大主席杜鹃说,“外出考察、反复推演,最终横下一条心,空想总归不成,干就对了!”不到两个月时间,汾河边的荒地上,一个以烧烤休闲夜生活为主题的营地,从无到有,建了起来。
晚上八九点钟,白日的遮阳帐篷,变成一个个户外的“包间”。三五成群的客人,围着烧烤炉,举着啤酒杯,把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抛诸明月和清风。“咱们是扫码点餐,从后台记录来看,很多客人都是往返晋中、吕梁途中,过来休闲休息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吴耀文,一边切着大块的烤羊腿,一边给周围人介绍,“各位吃好喝好,一定多给咱宣传宣传。”话是这么说,初建的营地每到周末都“客满为患”,“我们边学边干,最近刚刚优化了点餐、上菜的流程,下一步还要扩大规模,让每个来的客人都能满意而归”,吴耀文指着旁边的工地说。营地一侧近水处,一排用水草苫盖的小型草棚,一排用轻钢龙骨搭建的中型棚接近完工。
营地不大,但却是集体经济壮大的大胆尝试。为了打造这个项目,人口不到千人的南青堆村成立了专门的运营公司,所有用工都从村民中招选。曾经只盯着自家田地、自己村子的南青堆人,正学着把农业和文旅挂上钩、系上链,村里闲置的宅基地要搞民宿、擅长做菜的主妇要搞乡厨大赛、瓜果菜蔬要搞采摘带……“让城里人吃一顿、住一宿、购一次”,在汾河晚照处氤氲起浓浓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