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奉圣寺

晋祠奉圣寺

发布日期:2023-10-19 来源:太原新闻网 浏览量:1574

位于晋祠博物馆奉圣寺内的芳林寺大殿

  奉圣寺位于晋祠博物馆内最南区,全称“十方奉圣禅寺”,又名“释迦庵”,此处原系唐开国功臣鄂国公尉迟敬德的别院,唐武德五年(622)兴建为寺,唐高祖李渊赐匾额“十方奉圣禅寺”。历史上奉圣寺屡经战乱,兴废多次。现奉圣寺是由原晋祠景清门(山门)、元代建筑汾阳二郎庙中殿(过殿)、明代建筑小店区郝庄乡马庄村芳林寺大殿(大雄宝殿)重新组建而成。

  奉圣寺坐西朝东,东西长126米,南北宽33米,占地面积4158平方米。寺前望佛桥横跨晋水,桥头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人称“复生槐”。

  山门为晋祠原景清门,创建于元代,单檐歇山顶,高10.5米。面阔五间,进深四椽,总体仍保持元代风格。山门明、次间宽敞,稍间及两山筑以墙壁。殿顶琉璃为明代烧制,精美绝伦。前院南小亭内斜卧古松一棵,状若蟠龙,传为尉迟敬德挂甲处,被称为“挂甲松”。左右两廊有唐刻、唐译80卷《华严经》石幢。

  过殿由汾阳二郎庙迁入。二郎庙创建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脊下有题记为证。悬山顶,面宽三间,进深四椽,高9.2米。前檐出廊,廊柱粗壮,柱头卷刹明显。前廊柱头斗拱四铺作,当心间补间用45度斜拱一攒,次间外檐的补间与柱头铺作相同。殿内彻上露明造,平梁和三椽栿均为稍加砍削即用的草栿作法,木材引用天然弯曲原木作主要的构架,当为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手法。

  大雄宝殿由小店区郝庄乡马庄芳林寺迁入,据《阳曲县志》清咸丰六年(1856)《重修芳林寺碑记》载,此殿创建于宋熙宁二年(1069),明代由僧人悟宁加以重修,清代屡有修葺。现大殿位于宽阔的高台上,单檐歇山顶,面宽五间,进深八椽,殿高13.50米,颇为壮观。梁架为六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殿内后槽用内柱一列,山面两缝梁采用穿斗式结构。斗拱五铺作,重拱计心造。补间斗拱每间用一攒。斗拱用材较大,简洁舒朗,承挑着两米的出檐。大雄宝殿内塑有佛教造像九尊。殿内两山及后檐墙饰壁画,为释迦牟尼一生佛教传奇故事36幅,后檐墙为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及药师佛。

  奉圣寺历经千百年坎坷,最终以新的面貌在晋祠重生,是我省重视文物保护的具体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