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子”游天龙山

“骄子”游天龙山

发布日期:2023-10-16 来源:太原新闻网 浏览量:2024

  1980年,我正在上大学。星期天是学子们读书之余难得的休息日,秋后,我们山西大学七八级中文系的十几位同学相约去天龙山游玩。别人乘坐公交车,我和太原的另一位同学骑自行车前往,在晋祠集合后,大家便开始爬山。那时的天龙山里还没有旅游公路,景区也无任何导游标志,好在我们脚下有使不完的力气,不怕找不到景点。两三个小时后,男女同学全部登临天龙寺。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天龙山分东、西两座山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只觉着千山万壑,宛若一条游龙。

  教科书上介绍,天龙山石窟主要为人文景观,以“小而精”著称,体现出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其中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

  天龙寺显得有些破败,寺东侧有钟楼,后面有禅堂院、九莲洞。寺的西侧有北汉时期建造的千佛楼,只是不知何时已毁。寺周散存10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庙的兴废。

  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早在东魏时期高欢就开始兴建避暑行宫,北齐高洋兴建天龙寺,并开凿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天龙山石窟依山开凿,造像的雕刻技艺可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圆雕以贴壁圆雕为主,塑造大型佛像和菩萨像;浮雕多用于建筑构件、羽人、龛楣花纹等,造像大至数米,小仅盈寸。

  从建筑年代上来说,天龙山石窟历经了东魏、北齐、隋、唐几个朝代,雕刻风格明显不同,有些雕塑还保留着斑驳的颜色。经过了上千年的风雨洗礼和烽火战乱破坏,整个石雕群不少已面目全非。尤其是20世纪初,一些精美的雕刻艺术品被盗凿并劫往国外,散布在日本和欧美各国,为国内石窟破坏最严重的一处。

  天龙寺门前有一棵奇异的古松,形如华盖,盘旋的虬枝俨然为腾空而蟠卧的苍龙。松主干高度约2米,斑驳嶙峋,但枝桠极为发达,枝干四面平伸辐射、盘根错节,浓密的树冠舒展开来如同一把巨伞,冠盖面积足有两三百平方米。在此,我们似乎寻到了太原的“龙脉”。

  登天龙山一看寺庙,二看石窟。去石窟野径难行,且不少已遭到损坏。我们看不到任何景点说明,也只能是走马观花,以游览为主。

  一切都在百废待兴。新一代大学生是祖国的骄子,我们同学青年,意气风发,在寺庙院内合影后,便站在天龙山巅,远望晋水长流,并州大地尽收眼底,大家情不自禁地大喊“我们来了——”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