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街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街区演变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更新策略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钟楼街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01
遵循上位规划,
遵循 “减容、增绿、提质” 的规划理念
钟楼街片区位于太原府城核心地段,督军府 — 钟楼街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之内。因此,项目在规划设计方面严格依照上位规划——《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同时延续其“减容、增绿、提质”的规划理念;并提出了“应保尽保、能留则留、宜空则空、循序渐进、全面提升”的设计原则。
府城区位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平面图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02
延续历史文脉,
秉承 “保护、修复、激活” 的更新策略
国民日报社修缮前、后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改造后的大宁堂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03
挖掘传统文化,凸显地方特色,
避免城市更新中的“千城一面”
充分应用地方材料,汇聚能工巧匠,挖掘传统工艺,树立“本土化就是国际化”的指导思想,是避免城市更新中“千城一面”的重要途径。
应用地方材料。大量使用地方材料,以及传统的老旧构件;同时,研究探讨出一整套将框架结构与砖木构造结合,现代商业空间和传统建筑风貌相融的设计手法。
汇聚能工巧匠。邀请全省砖雕、木雕、彩绘等方面的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为钟楼街传统建筑量身定做;同时,邀请民间师傅领衔,发挥山西古建师徒传承的工匠精神。
挖掘传统工艺。在大量使用传统建筑与砖木结构的同时,还挖掘了一批,有些已经在地方失传的传统工艺,诸如水刷石、斩假石、水泥花以及拉毛、剁斧等。
大中市场入口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钟楼街片区保护与更新的最大亮点就是我们严格依据史料记载和影像资料,传承了晨钟暮鼓的府城文化,恢复了5纵2横的历史街巷,保护历史建筑,修复传统风貌,最终成“以民国建筑为主体,同时兼容各时期优秀历史建筑,体现城市发展时代变迁的整体风貌”。
大中市场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个城市的建筑,既是城市变迁的见证,也是城市记忆的延续,所以,一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但也不应该是推倒重来的。
一个城市没有老的建筑,说明他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缺少新的建筑,说明他是不具活力的城市。因此,一个理想的城市应该是传统建筑和现代风貌并存的城市,而如何做到两者之间的和谐共融正是我们规划和建筑师的职责所在。
开化市场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此次钟楼街的城市更新,在“旧”与“新”的关系上,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现代的商业空间相结合。传统砖木结构往往不适合宽大的商业空间,还存在着保温、节能、防火等诸多方面的诟病;而全新的商业空间又因体量过大与传统风貌不协调。
因此,在此次钟楼街的城市更新中,我们对体量较大商业建筑的立面,包括第五立面,采取了分段和碎片化的处理方式,既保证了现代商业空间的功能需求,又维护了传统的外观形式和街区风貌。
历史街区的城市更新,首先就是要通过历史文化的挖掘,找到其文化特质和精神所在。如果把钟楼街比作一个人的话,建筑风貌是“形”;街巷肌理则是“脉”;而历史文化是“魂”,是起到统领和引导作用的。
钟楼街街景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钟楼街的“魂”是什么?回观钟楼街的历史,自民国初年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商业化改造,与之伴随的是海派文化的渗透和西洋建筑的影响,从商业业态到建筑形式,无不体现出当时太原“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特质。
因此,在钟楼街的城市更新中,不仅要从风貌上,更要从内涵上彰显这种“开放和包容”。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恢复传统风貌的同时,兼容其各个时期的历史印记,延续其包罗万象的建筑形态,同时还要注意营造新的空间、引入新的业态、注入新的文化,将传统文化保护与新文化注入有机结合。
老香村改造后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比较上海、天津、南京等其他城市,太原民国建筑有着其非常鲜明的特点:首先,它没有任何殖民背景,不存在丝毫的文化强加,而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和吸纳;其次,使用地方材料,以及磨砖、砖雕、木雕、彩绘等传统工艺,将传统的砖木结构与西洋的建筑形式完美结合,创造出一幢幢惟妙惟肖、形态各异的建筑形态;还有,过程中多数没有建筑师参与,而是一批匠人延续山西古建师徒传承的习惯,凭一个模板或一张草图而营造。
此次钟楼街的更新改造,以民国风貌为主体,复原了大量的民国建筑。如此大规模的复原,如何仅凭碎片的文字记载和模糊的影像资料,确保其还原的精准度是团队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开明照相馆影像资料
开明照相馆改造后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我们尽可能地找到每个建筑相关的影像资料,比如晋裕银号,先后找到了5张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历史照片,然后通过SU建模后全方位反复推敲比较,最终确定方案。在建造过程中,许多传统工艺已失传许久,比如门券、壁柱、檐口等一些复杂的磨砖造型,水刷石、斩假石、水泥花、水泥拉毛等外墙饰面做法,都是设计师和工匠师傅一起通过实样踏勘和反复试验、探讨琢磨出来的。
有。首先,我们利用钟楼的基座和地下空间修建了“钟楼街街史陈列馆”。专门为一条街修建陈列馆,这在全国其他城市也是不多见的,钟楼街就是这样一条有许多故事可讲的街道。陈列馆能让外地游客和当地市民了解钟楼街的历史,感受钟楼街的文化,借此也能提升钟楼街的影响力,对后期的业态发展和产业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其次,通过对片区115处老字号的研究,挖掘和传承钟楼街的商业价值,提出了老字号的传承、提升和回归等保护策略,再现老字号的繁荣景象。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首先,是开辟了一种全新的城市更新模式,包括多渠道投入——政府投入与市场化运作并举的资金保障;全过程管控——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管控机制;高标准规划——分期、分片推进,动态调整的工作方法,确保项目能够向着社会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推进,实现从交通、市政、景观、风貌到业态的全方位的提升。对府城内其他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改造更新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其次,是推动了太原北部老城区的重振,通过改造后的效果来看,钟楼街的城市更新已经起到了带动整个府城文化复兴和商业回升的作用。
最后,是唤起了广大市民对传统历史的了解、对府城文化的自信、对古城风貌的热爱,以及对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从被动到主动的热情。
钟楼街小白楼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太原历史文化名城钟楼街片区保护修缮<复>工程项目(一期)
设计单位: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创团队:蒲净、梁向宏、张文进、郭家樑、孙欣、周康、吴鹏、郝丽媛、王伟
协作单位:城释(上海)创意设计有限公司、山西达志古建筑保护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重德古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太原市迎泽区
委托人:太原市迎泽区—迎泽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场地面积:6.87公顷
建筑面积:10.08万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0年5月
建成时间:2021年9月
摄影:上海业禾文化、山西魅客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