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 读历史 品读街巷文化,探寻城市记忆

游山西 读历史 品读街巷文化,探寻城市记忆

发布日期:2020-11-10 来源: 浏览量:6760

太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蕴藏着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记忆。太原的美,远不止于自然山水,在太原老城深处的每一条小街、每一条巷,都珍存着不同的文化韵味是“高端定制”、独一无二的。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本周邀您漫步太原老街小巷,读街巷文化探寻城市记忆

东三道巷--狄梁公街--馒头巷

东三道巷是太原市一条由来已久的街道,较好地保留了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保存着这座城市的古老记忆,被称为历史文化街区。一个个院落排列整齐、结构清晰,建筑雕刻精美。外墙以青砖砌筑,整体以灰色为基调,墙体多为“夹砌墙”(即墙身是青砖砌筑,里面夹筑土坯),呈“丰”字形布局,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多数为昔日权贵住所。明清古建筑的深沉古朴点缀上民国特有的柔美风情,虽带着风霜的洗礼,却也以岁月沉淀之姿傲立城市一角。

狄梁公街,原名狄公祠街,因该街有奉祀唐初名相——狄仁杰的祠堂,故名。狄仁杰因断案如神、大公无私,而被万众爱戴。狄梁公,是对狄仁杰的尊称。狄梁公街长200米,宽8米,从南到北,红墙映掩,古树森森,一路走来,省民俗博物馆、文庙、崇善寺,厚重的太原历史铺陈眼前,带着岁月风蚀刷洗过的痕迹,静静地讲述着它的岁月沉浮。这条清幽的古街伴随着寺院的晨钟暮鼓,目睹着这里的兴衰与巨变,积淀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回忆。。

馒头巷位于水西门街和西羊市街的中间,东临解放路,西接傅家巷,是太原市最古老的街巷之一。据史料记载,馒头巷始建于宋代,曾经是清代售卖包子的集市。古代的方言称包子为馒头,馒头巷因此而得名。而今,馒头巷已是旧貌换新颜,古老街道焕发出的青春从一个侧面显示着改革开放40年来太原城的巨大变化。

双龙巷--精营东边街--皇华馆

双龙巷位于杏花岭北侧,是府东街错综复杂的小巷里最古老的一条小巷,呈南北斜向,地形隆起,形状如双龙盘旋,故称为双龙巷。民国初山西省民政厅长孟元文在此建宅,改称升官巷。后孟家遭遇祸变,宅子的主人认为是屋后的"玉皇庙"作祟,于是在民国十八年改称为双龙巷,希望以"双龙"来镇伏邪气,以求家业兴旺。行走在双龙巷,两侧是灰色和黑色的墙壁,整条小巷长不过七八百米,宽只有五六米,却弯弯曲曲,如双龙在天上游走。古老的平房两侧林立,住户同在一条巷子,却硬要分出个前后,于是便有了前双龙巷和后双龙巷之分。

精营东边街原是明晋王朱棡的宫城所在地,顺治三年,不幸被一场大火夷为平地。雍正、乾隆年间,朝廷在废墟上建起房舍,用来驻扎精骑营。清中叶后,有居民行至此处,建立民宅,因街道位于原晋王府的东边,于是市民称之为精营东边街。精营东边街南起东华门西口,北不通。穿梭在精营东边街的各个小巷子,红砖和青砖垒砌的墙壁,经过风雨的侵蚀已不再平整。具有年代感的老民房和外面的闹市相比,仿佛穿梭到了另一个时空。    

皇华馆在太原有这样一条街,虽不足两百米,却见证了这座城市上千年的历史,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太原人的回忆,它就是位于五一路西侧的皇华馆。皇华馆在清末民初曾是科举时代主考、副主考接待所。清光绪年间设提督学政(别称学台),会同督抚主管全省的教育、科举考试等事务,其衙门就设在皇华馆。而今灰色的建筑依旧弥漫着古香古色的气息,四周的墙壁上满是岁月的痕迹,随着吱吱的木门的开门声,仿佛把我们引进了当年考官们阅卷,点评文章的场景。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