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楼的名字如同埃及金字塔,皆因形而名。不过,万字楼其形并非像“万”,也非繁体“萬”,而是“卐”。在佛教中,“卐”为吉祥标志,大多将“卐”写在庙门、墙壁及其它器物上。因其读音为“万”,人们将其称为“万”字符。以其字形运用到建筑布局,在我国却极为罕见,从四周只能看到四条完全相同的“胡同”,欲观全貌,只能从上空俯视。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座万字楼,建于清雍正时,圆明园后湖西侧的“万字殿”。及至乾隆,对这座建筑更是钟爱有加,为显示大清治下国泰民安,他将这座建筑改名为“万方安和”。公元186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使这座象征吉祥安康的殿宇被付之一炬。
图丨烧毁前的“万字殿”
北京动物园的前身——清农事试验场也曾有座万字楼。该园的万字楼建于1908年,为二层木质结构建筑,平面呈“卍”字形,此座万字楼于1935年失火烧毁,现已无存。因此,太原文瀛公园的万字楼是现存国内唯一的木结构“卐”形建筑。公元2004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丨“万方安和”复原图
万字楼始建于1930 年,是阎锡山在山西执政时期最重要的实物见证。当时阎锡山因为喜爱文瀛湖风光,想为久居家乡的父亲阎书堂建造颐养天年之所,选择万字楼形制,是因其寓意健康长寿、吉祥如意。
当年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败走大连,万字楼暂且歇工。公元1932年,阎锡山重掌山西军政大权,万字楼复工。直到1937年,万字楼终于做完最后一道工序,然此时其父阎书堂已经在老家病逝。建成后的万字楼,被阎锡山辟为图书馆,以他父亲阎书堂的字子明命名为“子明图书馆”。这座新颖独特的万字楼一经面世,引得太原城内百姓争相观赏。
万字楼为仿清式歇山顶建筑,面宽及进深皆32.6米,建筑面积约936.4㎡,共29个房间。东、南、西、北四面各辟一门,北门为正,门窗采用民国年间西洋式样,实用大方。建筑共用柱136根,其中檐柱76根、金柱60根。金柱包于墙内,门窗装修以檐墙间隔。柱头施额枋、平板枋,额枋、平板枋出头均雕刻有精美的花草图案。平板枋上置三踩斗栱。其栱枋用材:高0.11m,宽0.08m,柱头、转角斗栱为异形栱,昂头雕刻卷草云头式,补间斗栱昂头雕刻龙头式。栱眼壁镂空雕刻有花卉、琴、棋、书、画等诸多图案,以增强建筑的艺术感染力。
万字楼大量采用传统吉祥图案纹样,经艺术加工制作、装饰在建筑主体之上,将审美和至善的追求结合在一起,融隽秀、幽雅、古朴和雄伟、厚重、粗犷为一体,形成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万字楼”屋顶形式极富变化,双脊卷棚顶与四阿顶巧妙结合,天井为四角攒尖顶,梁架彻上露明造,共分二层,采用“抹角梁法”。一层平板枋上置五踩斗栱,斗栱上承托井口檩,其上为二层柱,柱头施额枋、平板枋。平板枋上置五踩斗栱,补间斗栱为异形斜栱。
斗栱上设井口檩,四角各施抹角梁一道,其上设四根角梁,其后尾插入上金檩下垂莲柱中,后尾雕刻有龙头造型,栩栩如生。以抹角梁为支点,悬挑整个上层构架。设四根由戗,中上置雷公柱。天井二层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别具特色的设计使万字楼中部采光充足,结构合理、构思巧妙。
太原沦陷后,万字楼被日寇、汉奸变成高级会所——“日华俱乐部”。日本投降后,又被用以为留用日本人而专设的机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合谋社”,在这个机构的运作下,臭名昭著的“蚂蚁部队”诞生,直到公元1949年,解放太原时这支部队才被彻底歼灭。
公元1953年10月,在众多游人的注目下,“山西省博物馆图书部”的牌匾悬挂在万字楼上。山西省图书馆正式成立后,万字楼又辟为太原市图书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万字楼已无法承载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太原市图书馆搬迁新址后,万字楼由文瀛公园负责日常维护和管理。
公元2005年7月,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万字楼进行维修,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面貌焕然一新的万字楼南门上,悬挂起一幅楹联:万字华屋增秀色,文瀛碧水映长天,横批是:万方安和。
“万方安和”,正是当年乾隆为圆明园“万字殿”命名的“万方安和”。不过,这时的“万方安和”显然又多一层新意。
飞檐砖木下,状元桥回望,历代深远的记忆随万字楼一同,附着在文瀛湖畔。树影、廊柱、池水的时光交错,斑驳于歇山顶上的脊兽,长长久久的静候着,在悠悠岁月中,万字楼如一和蔼可亲的老者,向人们讲述着一段又一段或精彩或传奇的故事……
—锦绣太原城 —
文字:薛文瑜
设计:高俊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