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琉璃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史料记载,从北魏年间山西各地就开始生产琉璃,早在盛唐年间,就有“碧瓦朱甍照城郭”之说,这项技术在明朝万历年间达到鼎盛,1500余年来,经历了许多坎坷,传承至今。
太原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生产琉璃,明朝嘉靖年间,太原苏家琉璃进了皇宫。2007年12月,清华大学邱耿钰教授曾来苏家考察时证实,在故宫翻修时,发现背后写有“马庄山头苏氏”的琉璃瓦。苏家后人回忆说,当时琉璃在马庄村做好后,用骆驼运往北京。后来,故宫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苏家人干脆带上马庄的原料去北京做,为了纪念这段历史,苏家还专门制作了琉璃骆驼。如今,琉璃骆驼被罩上玻璃罩子摆放在苏家展厅最显眼的位置。
以太原市迎泽区马庄最为集中,当地烧琉璃的曾有苏、白、张三大家,以苏家影响最著,最早的记录在1522年。苏氏琉璃五百多年传承不息,是历史上重要的琉璃生产基地。
清嘉庆年间,北京皇宫维修,用瓦量大,北京的琉璃厂不能满足,于是把苏家作为专供琉璃瓦的一个基地。每当运瓦的时候,村边窑顶满是骆驼、办事官员、随行马夫众多,热闹非凡,场面及其壮观。期间,苏家有些人便去了北京琉璃厂当工匠,落户北京后迁到西窑(门头沟琉璃渠),苏氏琉璃从此逐步走向辉煌。
近代以后,因为时局动荡,苏氏琉璃也从以往的辉煌迅速下滑,苏氏琉璃曾一度被当作封、资、修彻底砸烂,炉窑被封,模具被毁,匠人被隔离批斗,这场浩劫之后,苏氏琉璃几乎绝迹,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氏琉璃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逊色,没有因发展的坎坷而萎缩,历经数百年风雨传承不衰,为琉璃记忆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古代保留下来许多琉璃制品,大多出现在全省各地的庙宇及众多古建筑的屋面上,还用在牌坊、高塔、碑碣、影壁、神像、狮子等供器上。山西琉璃不仅是建筑材料,古代用于生活用品、文房用品及饰件也种类繁多。可见山西琉璃年代久远,分布广范,匠人之多,实属山西人文景观的一大亮点。
千百年来,山西的琉璃工匠们用智慧和汗水创作了浩瀚的艺术精品。当晨光熹微,采石的工作便开始了。煤矸石吸取天地精华,得天独厚。要选取优质的煤矸石,需用舌尖舔舐黏土的断面,若吸力大则可塑性强。再将煤矸石进行粉碎,使其变成粉末状,倒入清水放置半个月,无需搅拌,使原料进行沉腐。将备好的泥料制坯塑形,将坯体表面磨光、修边,然后放置阴凉处,阴干。泥做火烧,艺术重生,关键还是对温度的控制,关闭开关,冷却数日之后,使窑内温度与室外温度一致,承古人之创造,按比例调配釉料,敲击其表面,判断素坯是否合格,在素坯表面涂抹釉料,需要掌握好釉浆的厚度,再次入窑烧制,窑火不断,最终泥土炼出珠玉光。
“苏家烧制出来的琉璃,黄是饱黄的。绿是翠绿的。只有马庄的原料才能做出这样的琉璃。”自明、清以来,苏氏琉璃世家就在太原市迎泽区马庄山头村这片具备优质瓷土原料的热土上,为世人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作品,为山西琉璃的传承与发展成就了不朽的业绩。
1979年春夏之间,经山西省文物局专家考察认定,东山马庄山头村是山西琉璃的发祥地,要求当地政府给予支持,并与苏家联系,恢复操办琉璃的生产。正好苏家有位叫苏杰的老师傅在郝庄陶瓷厂当八级窑炉工。同年七月,苏老先生请来盂县擅长手工捏制兽脊的郝常清老师傅,又请来寿阳做瓦工的张师傅,亲自设计釉、素两种窑炉,将秘不传人的制釉技术传给葛原生,随即成立了郝庄公社琉璃厂并正式投入生产。先后向市园林局、市文管会,晋祠,应县、大同等省内县市源源不断提供琉璃瓦件,解决了当时文物古建修复和园林景点建设对琉璃瓦的急需。如今,在太原迎泽公园西北角尚有一座重檐六角亭,亭上的黄琉璃瓦,是当年苏杰师傅亲自配釉烧成,几十年过去,琉璃瓦原色如初,完好如故。
2008年6月,“太原市山头孔蓝琉璃制品有限公司”由国务院、文化部授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牌匾,以太原苏氏琉璃为代表的山西琉璃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原市山头孔蓝琉璃制品有限公司自恢复生产以来,为挖掘和传承山西琉璃的核心技术孔雀蓝釉,做了近30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传统工艺基础之上,又进一步延伸孔雀蓝釉的创新发展,首创了“琉璃镶嵌工艺”。这一工艺将古代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在充实和弘扬中华牌匾文化的同时,又为祖国的文化宝库增添了一支炫丽的花朵。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与时俱进成为了包括苏氏琉璃在内的所有传统文化唯一的发展出路。苏永军及其团队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理性的分析了苏氏琉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为苏氏琉璃走出国门提供了大好的机会。自2007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苏氏琉璃就名声大噪,先后有不少国内外知名媒体人,专家和艺术爱好者前来拜访学习。
2015年,山西省太原市文化局确定苏氏琉璃基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传琉璃烧制技艺传习基地。苏氏琉璃的发展全靠传承,苏永军不仅将技艺传承给儿子、儿媳,还将琉璃文化推广到校园,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到琉璃文化,学习和传承琉璃技艺。
2018年,苏永军坚守琉璃制作,转型创新的故事被蓝海云国际制作团队拍摄成短片《苏氏琉璃的传承与创新》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播,随后,美联社、彭博社、欧洲新闻台Telefriuli意大利频道等国际媒体纷纷进行了转载报道,报道中给予了以苏永军为代表的坚守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艺人们极大的赞赏。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苏永军和苏氏琉璃已被305家不同类型的海外媒体报道,海外受众达到1.25亿。苏氏琉璃正在向国际化一步步迈进。
另一方面,琉璃要想真正的顺应时代发展,就不能再仅仅停留在建筑装饰品层面上,而应该向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审美的工艺品方向发展。自古以来,琉璃在百姓的心目中的印象就只是琉璃瓦片和琉璃狮子等,苏永军和其团队勇于创新,先后设计开发了琉璃系列的文创产品,包括花瓶摆件、文房用品、玉玺和匾额等。为苏氏琉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019年1月28日,苏永军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团成员前往埃及,将琉璃烧制技艺在埃及第二届沙姆沙伊赫“欢乐春节大庙会”上进行展示,受到了当地民众的喜爱。苏永军说,“琉璃文化不仅要在国内推广,还要走出去,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山西琉璃文化。”
如今,苏氏琉璃在一代代匠师的持续接力下,在第七代传人苏富根、葛原生和第八代传人苏永军同心合力的传承事业中,从太原东山走到北京故宫,又从山西非遗走到世界绝技,不断创新,竭尽全力为传统琉璃注入新的活力,琉云璃彩,以有形之器,载无相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