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非遗映华夏
匠心匠韵润民心”——杏花岭区非遗作品创作主题展在山西国民师范旧址举办近一个月,来此观展的群众络绎不绝。
庄秋燕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在现场向前来观展的市民讲解展览的22项非遗项目代表作品,她的金丝珐琅画也是本次展览入选的非遗项目,金丝珐琅画绚丽多彩、典雅精致,备受市民喜爱。
庄秋燕,太原市工艺美术大师、杏花岭区非遗项目金丝珐琅画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作品《龙凤呈祥》,被省档案馆永久收藏,作品《龙城九子图》荣获我市第二届“印记太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非遗礼物类唯一金奖。
守正 延续遗韵潮风
她的工作室,是她珐琅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她心灵深处最安静的地方。只要一坐在工作台前,庄秋燕就会从周围的热闹中抽离出来。前后算起来,她在这里已经有20多年了,而她,才刚刚三十出头,就被评为太原市工艺美术大师。
金丝珐琅画脱胎于景泰蓝技艺,是将珐琅技法移植到画板上的特种绘画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样的,对技艺的要求也很高,从绘图、掐丝、点蓝到封层,几十种工艺及技术手法,其中的严谨程度以及长时间伏案工作对身体的要求都是极高的。
庄秋燕虽出生在艺术世家,她从小看着长辈整夜整夜在工作台前制作珐琅画,沉浸其中,乐此不疲。时间长了,她也将这一非遗技艺看在眼里,扎在心中,深深爱上了这门艺术。庄秋燕在掌握这些技巧的同时,以传统技法结合当代审美,创作出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
传承 扎根心灵深处
“庄老师,我想亲手制作一件珐琅画作品留给我的曾孙子。”去年冬天,一位80多岁的老人找到庄秋燕,希望学习珐琅画制作。庄秋燕的学生不少,最小的只有6岁,最大的80多岁。她自己开办了培训班,还在老年大学担任老师。这位老人就是通过老年大学认识她的。
为了防止珐琅画制作过程太过干燥,庄秋燕的工作室冬天是不采暖的。面对老人提出的要求,庄秋燕有点为难,这么冷的工作室,怕老人受不了。“没事的,我非常喜欢珐琅画,这将是我留给孩子最有意义的东西。”看着老人对珐琅画如此喜爱,庄秋燕开始手把手教老人,经过两个多月学习,老人终于制作了一幅直径60厘米的“龙凤呈祥”。看着这漂亮的珐琅画,老人非常欣慰。
“对于每一位学生,我都毫无保留地将技艺教给他们,希望将这一非遗技艺的美,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庄秋燕有5个徒弟,有的还是大学生,他们利用假期跟着庄秋燕学习,徒弟们现在已小有成就,一些作品曾获得市、杏花岭区比赛大奖。
庄秋燕说:“通过多年推广,喜欢珐琅画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想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这也让珐琅画这一曾经的宫廷技艺走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殿堂级的艺术品得到了普通群众的喜爱。”
创新 绽放现代之光
珐琅从几百年前发展到今天,不仅是一门独特的技艺,更代表着几百年来,凝聚的人文与智慧,每一件作品的产生,都是一个故事,一种精神,一次启发。在庄秋燕心中,完整的传承传统技艺是基础,但根据现在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市场需求去创新也是非遗发扬光大的关键。
庄秋燕在制作作品时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她采用了纯天然的釉料为作品上色,这不仅使得颜色更为丰富,也使得作品长时间不褪色,即使在强光照射下,也能保证作品保持原本的颜色。她还制作了无丝作品。主要用于采用珐琅技艺还原书画、写意画作等作品,没有铜丝的局限,书画作品更加飘逸,她的书法作品与真品相似度能达到96%以上。
在创新珐琅技艺的同时,她将不同工艺的制作方法融合到珐琅画制作中,如制作关公画像时,使用仿真毛发来体现关公的胡须,这样使得作品更加逼真。她还尝试采用多层次的制作工艺,最复杂的作品多达8层,这样可使作品更加立体、生动。
此外,庄秋燕的作品也不仅限于画作,她将珐琅技艺广泛用于家具、摆盘、茶台等生活用具,还与行业大师的瓷器、葫芦等结合,进行二次创作,碰撞“国潮”火花,让金丝珐琅画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庄秋燕说:“我将利用两到三年时间,以山西著名景点、标志性建筑物等为主题,制作百余件作品,展现山西之美,展现珐琅之美,也会举办社区作品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喜爱珐琅作品。”记者 李杰华 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