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代表:让文化遗产在根脉延续中展现繁华新姿

王旭东代表:让文化遗产在根脉延续中展现繁华新姿

发布日期:2022-11-09 来源: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量:1177

“保护文物,实际上就是敬畏历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把文物保护好,把价值挖掘透,真正让文物活起来。”秋光冉冉,落叶满阶。故宫博物院秋色正浓,景致如画。深秋的午后,沿着红墙黄瓦,踏着汉白玉石阶,党的二十大代表、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如约接受了记者采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等内容,对于我们文物工作者而言,可谓使命光荣、任务艰巨。”王旭东语气坚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明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微信图片_20221109154958.jpg

党的二十大代表、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人民网 韦衍行摄

保护文物,就是敬畏历史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自1420年至今,故宫已经602岁了。紫禁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收藏着186万余件文物,它们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载体和集大成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在王旭东看来,保护文物,实际上就是敬畏历史,“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一代又一代故宫人做了大量保护工作。”

文物保护,可谓是一场人与时间的“博弈”。王旭东表示,随着保护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故宫的文物保护理念也在不断提升。

“以前,故宫做了大量的抢救性保护。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以预防性保护为主、辅之以抢救性保护的新阶段。”王旭东说,要做好文物的风险监测工作,“对于那些健康的文物,我们要预防病害发生。对一些已经发生病害的文物,我们将有计划地来加大保护修复的力度,让它们早日处于稳定、健康、安全的状态。”

其中,数字技术有助于提升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水平。随着时间流逝、环境变化等自然因素,以及展览展示、观众参观等人为活动,文物容易受到多方面影响。数字技术发展,通过对文物、古建筑等资源扫描,进行数字化加工留存,实现永久的预防性保护,也能为文物修复提供有力支持。

曾在敦煌研究院工作多年的王旭东,对数字化保护并不陌生,“除了文物之外,我们还要加大对故宫古建筑的数字化保护力度。可以说,数字化是预防性保护最重要的手段。未来,我们还要着力提高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在数字化技术的开发利用上有所突破。”

今年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诞生50周年。王旭东也希望,进一步提升文化遗产对外合作交流的层次,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我们故宫人可以与世界各国的同行们携手合作,形成一支国际化团队,一起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民心相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尽一份力。”

挖掘文物价值,讲好文物故事

2021年,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成为现象级舞台艺术作品。主创团队创新演绎故宫博物院藏《千里江山图》,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青绿”意象化,唤醒了观众内心深处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王旭东看来,这离不开对文化遗产的扎实研究与阐释工作。

王旭东表示,故宫有多位长期致力于文物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的研究角度各有不同,要将他们的成果“连线成片”,“每一件文物、每一栋古建筑,承载的都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智慧与美学创造。要将其放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中去看,找到它们的源头,厘清发展的脉络,才能更好地让蕴含其中的历史、艺术、科技、社会、时代多方面价值为世人所知。”

微信图片_20221109155007.jpg

游客正在故宫博物院陶瓷馆参观展览。人民网 韦衍行摄

思接千载,鉴往知来。“挖掘出来还要转化。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说,‘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通相融,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王旭东表示,新时代新征程,更应该把文物保护好、把价值挖掘透,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让每一件历史文物所蕴含的价值,都能成为今天创新创造的源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王旭东对此也深有感触,“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我们要求同存异。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寻找彼此的共同点,才能真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达致民心相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今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也让王旭东倍感振奋。“香港本来就是一个文化交融之地。”王旭东表示,未来故宫博物院将继续与香港同行紧密合作,策划更多更好的展览,“既能加深香港民众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认同,也为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添砖加瓦。”

到博物馆去,不应止步“打卡”

近年来,《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化类综艺节目和文物文化电视纪录片受到青睐,持续吸引着观众到故宫等文博机构“打卡”,“到博物馆去”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

对此,王旭东认为,“文博热”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自然就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其中就包括‘到博物馆去’。”

微信图片_20221109155010.jpg

故宫角楼。人民网 韦衍行摄

“有人说故宫成了‘网红打卡地’,我觉得这不是一件坏事。”在王旭东看来,先“打卡”没关系,每个人的知识储备不一样,来参观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但我希望大家能尽快从‘打卡’进入到静下心来感悟历史、感悟艺术、感悟先人创造的状态。第一次来可以是‘打卡’,到了第二次第三次应该能更深入地了解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在历史中获得力量和熏陶,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王旭东也表示,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观众亲近历史和文化创造有利条件。“作为博物馆,要针对不同的受众人群,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同时,也要不断创新服务形式,为参观游览提供便利。”近期,故宫还推出了尾号为“1925”的客服电话,“‘1925’是故宫博物院建院的年份,我们希望能在社会各界的参与支持下,不断提升我们的服务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这是“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北院区的建成将为故宫文物的科学保护与有效展示提供有力支持。相信以北院区的展区条件,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故宫文物与大家见面。”王旭东说。

通过数字平台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也要步履不停。“我们建设了多语种的官方网站、举办了多语种的云展览、出版了多语种的书籍刊物。未来,故宫还将继续加大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的力度,构建更全面地展示故宫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策划:黄维;采写:韦衍行)

来源: 人民网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