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 | 晋剧表演服装——山西戏曲杂剧中精美绚丽的服饰

服饰文化 | 晋剧表演服装——山西戏曲杂剧中精美绚丽的服饰

发布日期:2022-12-03 来源: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量:1358


山西作为中国戏曲发源地之一,在中国戏曲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最早于北宋时期山西南部就已有杂剧出现,戏台遍布,演出异常活跃。元代时期,在角色搭配、服装道具、乐器伴奏、剧目曲牌等方面都更加复杂细腻。不同装饰、不同服饰常用于体现不同戏剧人物的性格和身份。戏剧演出能否受人喜爱,除了演员的唱功和表演,服饰是否精美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山西杂剧中,演员有行当之分,例如副净、副末、装旦、装孤、引戏等角色,同时还有相对稳定的服饰和装扮。晋剧传统服饰是指晋剧舞台上演员所穿戴的服饰、鞋帽的统称。如蟒、靠、褶子、裙、冠帽、鞋靴等。通常服饰的面料有呢布、斜纹布、洋缎、大缎、软缎、麻布、缂丝等服饰纹样最常见的有动物、花卉,如龙纹、凤纹、麒麟纹、牡丹纹等。


戏剧服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特点,样式众多,装饰华丽,图案精致,尤其是戏帽,制作工艺繁琐复杂,不同戏剧人物需要戴不同戏帽,其中包括沙王帽、相帽、罗帽、帅盔、紫金冠、凤冠等。



除了戏曲服装外,山西许多地方的民间小戏、灶火活动中也有一些独特的表演服装。如左权小花戏表演中,扮演男青年的演员需身着白色、蓝色长袖衫或无袖马甲下身穿红色、蓝色或黑色的阔腿裤;扮演少年或儿童的男演员,需穿红肚兜,扎上冲天小辫,以此来表现孩童的稚嫩可爱;女演员需将头发扎成单辫或双辫头戴颜色鲜艳的花朵,上身穿传统的斜襟花衣,裤子与衣服同色,或与衣服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上世纪90年代张广新办起了专门生产古装戏剧鞋帽的家庭作坊,将稷山传统戏剧鞋帽制作技艺传承至今。2014年,稷山传统戏剧鞋帽制作技艺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广新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