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座古城门到太原

从八座古城门到太原

发布日期:2022-12-05 来源: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量:1137

太原古城门

王钦


阜城拱极,际山枕水控都邑;

振武镇远,京畿屏障襟要冲。

迎晖承恩,华夏文明起始地;

宜春迎泽,唐风晋韵龙兴城。


《战国策·赵策一》,晋阳城系由赵简子家臣董安于所肇筑。“公宫之垣,皆以狄蒿苫楚墙之……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太原建城可溯于公元前 497年,即至已近2500年。


秦庄襄王三年(前 247)“初置太原郡”,治晋阳。从此晋阳兼称太原,如此称谓直至隋唐五代不改。先后为东魏、北齐别都。


唐代定为北都,又为北京。《小学绀珠》:“唐四京:京兆(今西安)为中京,河南(今洛阳)为东京,太原为北京,凤翔为西京。”五代后唐先为西京,复为北京。《晋阳记》说,“城周四十里,东西十二里,南北八里二百三十二步”。


那时候,太原由横跨汾河以西城为复体的西、东、中三座城池组成,仅城门就有24座。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光义毁晋阳城。太平兴国七年( 982),北宋大将潘美在汾河之东再建太原城,拓展唐明镇,筑起城墙,遂代晋阳而成北方巨防,即成为今日太原市城区的雏形。


城周长十华里余,设四门,东曰朝曦,西曰保德,南曰太平,北曰怀仁;城中还有一座周长五华里余的子城。


1125年冬,金国十万铁骑兵分两路,大举攻宋。其中一路直逼太原城,发起猛攻。太原城内,居民不过两万,守军仅有三千,在太原知府张孝纯、守城副总管王禀的率领下,殊死抵抗,坚守不屈。


后来,北宋朝廷委曲求全,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地,张孝纯、王禀拒绝献城,率领军 民浴血奋战255天,太原城沦陷,王禀誓死不降,投水自尽,气壮山河,可歌可泣。


明·洪武九年(1376年),永平侯谢成,因旧城展筑东、南、北三面。周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外包以砖,池深三丈。门八,东曰宜春、曰迎晖;南曰迎泽、曰承恩;西 曰阜城、曰振武;北曰镇远、曰拱极。”

《山西通志》中记载的城门名有所不同:“太原城八门:东曰来春、 迎晖,南曰朝天、太平,西曰通汾、阅武,北曰镇朔、拱极。”


后大部分城门改名,原太平门改为承恩门,原朝天门改为迎泽门,原阅武门改名振武门,原通汾门改名阜成门,原镇朔门改名镇远门,原来春门改名宜春门,只有“拱极”“迎晖”两名沿用。


其中,“承恩”“迎泽”出自皇家祭天祭文“承迎恩泽”。皇上的诏书皆由承恩门入城送进王府。迎泽门、承恩门在民间分别称为大南门、新南门。


康熙·《阳曲县志》:崇墉雉堞,壮丽甲天下,昔人有“锦绣太原”之称。清末,列强入侵,腐朽王朝摇摇欲坠,仁人志士救亡图存。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革达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太原是同盟会在山西进行革命活动的中心。


太原承东启西、联通南北,是山西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窗口。宋时的太平门、明清时的承恩门、之后的首义门,近千年来,这座城门与它所在的城市一起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


近年来,并州大地呈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奋力谱写了文明、开放、富裕、美丽太原新篇章!

1

首义门 /


孙先生曰:“使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肯定了太原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首义门是太原城的南东门,所在地就是今天的五一广场。首义门建于明洪武初年,当时叫太平门。太平门内的道路叫晋藩前大街,大街的北端是明代藩王、九大塞王中排位第一的晋王王府皇城的南门——南华门。


第一代晋王朱㭎就蕃太原后,因皇帝的圣旨皆由太平门入城送进王府,于是将太平门改名为承恩门。咸丰年间,承恩门不慎失火,后又在原址新建城门,人称新南门。


1911年,辛亥革命时,因太原守防新军从此突破,又被称为“首义门”。由于太原起义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了决定作用,因此,革命成功后,只有武昌和太原两地出现了以“首义”命名的建筑或区域。


首义门是仅次于迎泽门的第二大城楼,城楼雄壮,关城肃穆,瓮城森严,是太原城防的主要门户之一。

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强攻首义门,太原解放。195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太原市政府将毁于战火的首义城门、城楼、城垣,一并拆除,辟建了宽阔的广场。取名为“五一广场”。


近闻,为弘扬太原市历史文化、发掘红色资源,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不断增强太原市的吸引力、影响力,拟对五一广场进行整体改造。


改造规划方案结合五一广场历史性、文化性、纪念性等特征,在广场中轴线位置上设置首义门、国旗、雕塑三大主题元素,强化南北广场空间轴对称,以“千年城道”理念拉通南北广场。

修建完成的首义门与五一广场

图片来自网络


北广场结合历史资料复建“首义门”,纪念辛亥革命太原起义的功勋,是太原市的精神象征和城市灵魂,是英雄太原、文化太原的载体和坐标。


南广场以国旗广场为核心并设一组雕塑。雕塑的主题为“伟大的开端”,是一组反映八路军北上抗日的纪念群雕。


“国旗广场”的主题是打造太原城市礼仪空间,使国旗精神和国旗文化进一步成为太原人民共守同信的精神支柱,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太平门到承恩门,再到首义门,再到五一广场,这片土地上写满了传奇,也见证着一座古 老的城市从壮丽走向辉煌。


惟愿,改造提升后的五一广场,有助于彰显城市厚重的英雄历史和红色记忆,成为展示太原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窗口,有助于塑造太原市独特的城市风貌特色。


2

迎泽门 /


迎泽门,南下湘楚、西通秦蜀。原称“朝天门”,俗称“大南门”曾为明代太原城南西门,也是明代太原城最高大雄伟的城门。清代改称“迎泽”门,寓意“迎接福泽”之门。


“迎泽”一词在太原应该是知名度和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了,现在人们一提到“迎泽”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迎泽大街、迎泽桥、迎泽公园、迎泽桥……但追根溯源这个词起源于宋太原城的一座城门——迎泽门。


迎泽门大致位于现在迎泽大街解放路北口的位置,是老太原城的八座城门之一。

迎泽之名来自于《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相传是舜帝时代歌颂南风造福于运城盐池人民的民歌,大意是说世间万物都迎承南风的恩泽。于是,南城墙中部这座城门被命名为迎泽门。


最初叫做朝天门,意为朝天看、向前看、承接上天的恩惠。太原老百姓习惯称其为大南门。大南门内旧有大南门街,有清真寺、弥陀寺。1955年大南门街并入解放路,大南关中街并入解放南路。


关于迎泽门有这么一个故事流传:

话说1949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太原城下,国民党军人心惶惶,山西“土皇帝”阎锡山更是惶惶不可终日。


他紧急召开了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与会的都是驻扎在山西的国民党高级军官,面对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势,这些国民党军官一个个灰头土脸,不知所措。


忽然,国民党第10兵团司令、太原城防司令王靖国站了起来:“卑职有话要说,当务之急,我认为必须拆除迎泽门!”。听闻此言,山西“土皇帝”阎锡山面无表情,其他国民党军官则一脸不屑,有位军官当即讥讽道:“我还以为王司令有什么御敌妙计呢,无聊!”。


王靖国振振有辞道:“诸位听我解释嘛,当年,日本人就是从‘迎晖门’打进的太原城,你们看这个‘晖’字,拆开就是“日、军”二个字,对吧?”众军官纷纷点头称是,王靖国接着说:“如今,共军就要攻打太原城了,可大南门上还挂着‘迎泽门’的匾额,‘迎泽’是什么意思?大家心知肚明,我就不多做解释了,你们说,‘迎泽门’该不该立即拆除?”


此言一出,众人恍然大悟,一个个喜颜悦色,好像病入膏肓者觅到了“灵丹妙药”一般,阎锡山也长吁了一口气,当即下令:“有道理,马上动手,把‘迎泽门’的匾额拆了,一刻也不要耽误!”太原城“迎泽门”上的匾额很快就拆去了。


可是,拆城门此举并没有像王靖国所说的那样灵验。太原城本可以免遭战火涂炭,但是,包括王靖国在内的国民党守军认不清形势,拒绝接受北平和平解放那样的道路,最终都没有逃脱全军覆灭的下场。


至于国民党山西太原城防司令王靖国,拆了“迎泽门”,负隅顽抗,闹了个天大的笑话,最终还是束手就擒,成为了我人民解放军的俘虏。


1949年4月24日清晨,解放军兵分12路向太原城垣发起了猛烈攻击,1300门大炮同时开火,歼灭了国民党阎锡山所部130000余人,解放太原!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大南门周边商业日益繁荣,临近迎泽大街和解放路,交通非常便利,太原电信大楼在大南门建成。联通将网通合并后,电信大楼变成了联通大楼。

随着这栋大楼的建成,手机商铺逐渐在大南门聚集。记得我的第一部手机是摩托罗拉998,被称为‘翻盖王’,只有最基本的通话和信息功能。在大南门刚买了手机,就在联通大楼楼下的中国联通营业厅办理了套餐。


几十年的城市发展,太原市不断扩大,“大南门是太原市地标之一”这样的想法,一直深深地印在太原人心中。承载了几代太原人的记忆,见证了城市的繁荣发展,它将继续承载新一代太原人的记忆。


3

迎晖门 /


迎辉门,曾为明代太原城的城东北门,位置在小东门街和建设路十字路口的西侧,俗称“小东门”。


明朝,少数民族骑兵经常南下侵入太原,明太原城为免受袭,便在军事要地“牛驼”驻军,得名牛驼寨。抗战期间,日寇就是先取牛驼,再攻陷迎辉门,占领太原的。在解放太原战役中,阎锡山在此精修工事负隅顽抗,解放军也正是沿着牛驼寨一线进通太原城的。


如今,指挥解放太原战役的徐向前元帅塑像和犹如钥匙造型的太原解放纪念碑,就建在迎辉门外的牛驼寨,喻意这里是打开太原城的“钥匙”。

旧日小东门里有中华实业协会、中华实业季刊杂志社、山西省政府汽车管理股及大校场,小东门外有同蒲车站、铁路管理局等。民国时期的小东门街原是阎军的驻扎地,是太原城里为数不多具有鲜明军事特质的街巷。


小东门一号,山西新富升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所在地,以前是“太原工程队”所在地,实际是日军关押、屠杀我抗日军民的集中营。


日军“太原集中营”是侵华日军于1938年6月在山西太原建立的,占地面积约三百多亩,东墙从太原城东城墙开始往西,一直到山西国民师范的东墙外;

南边则从太原东城墙的小东门街一带开始,一直到太原城的北城墙,是日军在中国所建规模最大的几个战俘集中营之一。


他们为了掩人耳目,逃避战争罪行,对外称为“工程队”,日军内部称为太原俘虏收容所。该集中营由驻守太原的日军驻华山西派遣军司令部直接管辖,主要收容山西境内的中国战俘和日本鬼子随意抓来的老百姓。


其存在的7年间,总共收容、关押过10万-12万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的战俘和中国普通百姓。

太原工程队旧址

图片来自网络 见水印


解放后,这里成为太原战犯管理所,关押日籍战犯。以检察院牵头搞的日籍战犯罪行联合调查办公室在这里办公,所以教育改造和侦讯工作也在这里进行。


1952年7月至10月,由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培训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华北行政委员会公安局、天津市公安局、山西省公安厅等单位解送的136名日本战犯先后被移送并关押到这里。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山西省太原市公开审判了一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期犯有严重罪行的日本战犯,史称“太原审判”,举世瞩目。


1956年6月10日至20日,最高人民法院太原特别军事法庭在文瀛公园旁的人民大礼堂开庭,对富永顺太郎等9名重要战犯进行公开审判。

特别军事法庭对富永顺太郎等9名日本战犯进行审判

图片来自网络


审判时,参加旁听的有闻讯赶来作证的死难者亲属、受害者和见证人以及各党政军机关和各界人民代表4000余人。经过连续10天交叉审理,法庭对被起诉公审的9名日本战犯分别作出判决:

判处富永顺太郎有期徒刑20年;

城野宏有期徒刑18年;

相臬圭二有期徒刑15年;

菊地修一有期徒刑13年;

永富博之有期徒刑13年;

大野泰治有期徒刑13年;

笠实有期徒刑11年;

住冈义一有期徒刑11年;

神野文吉有期徒刑8年。

不久,这批战犯被移送东北抚顺战犯监狱收押服刑。


当年,徐向前元帅率军解放太原时,黄樵松将军准备起义,拟订了起义计划,以换防休整为名,对30军进行调动。用一个团,从东山前线到太原小东门,开辟一条走廊,引导中共军队进城。


同时,占领其他各个城门,断绝阎军内外联系,并派兵直扑太原绥靖公署,活捉阎锡山,胁迫他命令军队放下武器。后因其下属戴炳南告密,起义失败。


1949年4月24日清晨,随着总攻令下,解放军1300门大炮从各个方向一齐向太原城内开火,随后突破敌人前沿阵地,占领大、小东门制高点,迅速向城内纵深发展,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


10时,攻占阎锡山的绥靖公署,全歼太原守敌,活捉敌高级将领戴炳南、孙楚、王靖国及日本战犯岩田等,太原战役宣告结束。整个战役歼敌13余万人、民团8万。解放军伤亡4.5万人,是解放战争中战斗最激烈、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攻坚战。


迎晖门(小东门)附近有一条街叫“凯旋街”,凯旋街之所以以“凯旋”二字命名,因为这里是打开太原解放战役的一把钥匙,太原解放战役就是从这里迈开了胜利凯旋的第一步。


4

宜春门 /


宜春门,曾为明代太原城东南门,原称“来春门”,后改称“宜春门",俗称“大东门”。为太原诸城门中军事地理位置最重要、城防设施最强的城关。仅宜春门一处的炮位就达500处之多。因森严壁垒,被人们称为“军门”。

在解放太原战役中,困守阎军在城垣上筑满了明碉暗堡,连古城墙也修筑有地堡、地道。旧日大东门街有陆军医院,大东门外有三教圣道会。


关于大东门的重要地位,宋曾在此设后军寨,寨有朝东之大营门,故称。寨南驻楼子营。宣和二年(1120),因讨睦州方腊,威捷第一指挥马军、全捷第二第三指挥部步军驻扎在这一带。


据《阳曲县志》和《太原府志》记载,明清两代的山西地方政府,对大东关的守备最为重视,投入炮位弹火之多,驻防守兵之众,是太原八门之最。


仅在道光年间,驻守的大东关军备就有“头号威远炮六位,二号威远炮十九位,三号威远炮五十二位,虎尾炮三位,镇门炮二位,花瓶炮十八位,西瓜炸炮四百位。共炮位五百”。此外,还有大小生铁子315个,小铁群子1000个,铁群子2069斤,森严壁垒的“大东门””。


大东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以大东门而名的街巷,清代称大东门街,民国时有大东门街、大东关街。1980年大东门街并入府东街。2012年,府东街东延复称大东门街。


太原解放的前夕,阎锡山固守的太原城,在大东关一带依然重点布防,较以前更有过之,大东关再次突显了战略位置的重要。


困守的阎军把大东关与东部山地的防御视作一体,称为“太原东部要塞”。当时明碉暗堡筑满城垣,被修筑成地堡地道遍布古城墙。


1949年4月22日,解放太原前线司令部发布命令,决定于4月24日向太原城垣发起总攻,18兵团在城东担负主攻任务,所属62军奉命在大东门以南第三至第四突出部之间登城。60军和1野7军,仅用20多分钟便突破东城门。


说大东门,不能不提大东关12号,这是太原酒厂的地址。

老家自截图


资料显示:太原是山西酿酒的兴盛之地,是中国最古老的酒乡之一。南北朝时期,晋阳酿酒作坊林立,其中以“晋酒坊”的酿造技术最为精湛,被北齐武成帝高湛赐名“第一坊”。


上世纪80、90年代,白瓶子、铁盖子的太原高粱白,凭借着“便宜、好喝”的特点,承载了一代人的美好记忆。太原老百姓只要结婚办喜宴的,桌子上放的都是高粱白,那是相当的阔气。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两好友,一碟花生米、一盘土豆丝、一盘过油肉、一碗刀削面,喝着太原高粱白是咋喝咋好喝,的确是有酒、有肉、有兄弟。


直到现在,细细抿一小口高粱白,绵柔、醇香漂入脑海,回味无穷,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5

振武门 /


振武门,位置在水西门街和新建路十字路口的东侧,曾为明代太原城的西南门。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潘美所建的太原城只有4个城门,东曰朝曦,西曰金肃,南曰开远,北曰怀德。此为宋代太原城的西门一金肃门,后更名为“阅武门”。


明初扩建太原城时,只有西门一一阅武门未拆,在略事修整后更名为“振武门”,迄今已有千年历史,是明太原城最古老的城门。

因太原城东最高,北次之,最低的地势在西南角,所以,每遇水患,振武门一带必遭水淹。轻则街巷院落积水,久而不退;重则房倒屋塌,街衢不通,百姓深受其苦。


所以,城中父老皆将振武门称为“水西门”,久而久之,“振武”之雅号,遂被“水西”之俗称所取代,成为仅见于书载的名称。


明清两代的水西门街,西至城门,东与西米市街隔“四神阁”连通,南入满洲城,北去都司街,是太原城中最宽的街道之一,宽达“涂容四轨”,可并列平行四辆马车。


清代水西门街南为旧满洲城,后来又有方山县会馆、第五实验小学及镔铁祠。水西门外真武庙后有镇河楼,相传有两头铁牛,还有旧教场、演武厅,后增模范畜牧场。


水西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以水西门而名的街巷,清代有水西门街,民国时有水西门街、小西关街、水西巷。今有水西门街、水西关街、水西关南街及派生街巷。


历中上的太原,曾是“水泊之城”,至今与水有关的街巷还很多,如海边街、南海街、大水巷、小水巷……最明显的佐证是“水西门”。


水西门虽然被城里城外的水泊包围着,地势居全城最低,却能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傲然挺立,百姓相传是与安放于水西门外的镇水神兽——獬豸(xiè zhì)有关。


如今,这尊镇水神兽收藏于纯阳宫内(现山西古建筑博物馆)。獬豸铸上有铭文“大明万历三十七年五月吉日造”。整体造型张口、独角、竖耳、螺发,腹部下还有两只幼兽,活泼可爱,造型动人。


解放太原时,水西门以北城墙500米地段上有4个突出部(由南至北编为1、2、3、4号),每个突出部上筑有地堡,构成上、中、下三层火力。水西门城楼构有沙袋加固的工事,设有炮兵阵地,城墙外百余米内有铁丝网、电网、鹿砦和雷区。


阎锡山嫡系部队青年军官教导团和督战队各一部共300余人在此固守,依托城垣结合城内支撑点,组成了坚固的城垣防御体系。


1949年4月23日64军190师570团3营接到任务——在太原水西门以北约500米地段上实施突破,把红旗插到了水西门的城楼上,为我军攻克太原做出了重大贡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西门上高大城楼被拆去,完整的城门洞依然昂首矗立,青砖高墙,把米市街和旱西关隔成内外,堪称古城一景,每天穿越城门的人总爱驻足观看,不时赞叹;

后门洞坍塌,成两座土台,街道整修时南面高台被削平,北城垛高大身影孤身而立;

逐渐楼房取代了这个高台,城里城外合二而一。


6

阜城门 /


阜城门,曾为明代太原城的城西北门。原称“通汾门”后改为“阜城门”。


这里南临饮马河,北靠黑龙潭,长年累月低洼潮湿,雨水、污水大多退积于此。只因这里的地势相对于更显低的水西门而言较高,俗称“旱西门”。

《阳曲县志》所载,宋天圣三年(1025)和明嘉靖年间,汾河两次在同一处决口,从城门流入城去。清光绪十二年(1886),汾河又从这里决口,冲破堤坝。当时阜城门有备,水未能入城,但大水从低洼的水西门和大南门决口过墙而入,太原城内变成泽国。


水患后,积水无法退去,加之雨水积存,便成为太原城中最大的积水湖。南片称“西泽河",北片称“黑龙池”,中间的水道叫“黄河套”。


饮马河据说是军饮马处而得名,关于饮马河名的来源,今有两种说法:

其一,明初晋王府护卫军饮马于此,故名。其二,清时为驻军饮马处,故名。何说为准?不得而知。至于饮马河的别称“文漪湖”,则是因此河距县、府学宫颇近,为兴文运而名之。


时下之饮马河,已被辟建为一座街形湖园,湖面小桥横跨,湖畔凉亭、水榭毗连,湖环周是高耸的居民楼建筑。小桥、流水、高楼、亭榭以及往来的游人、高唱的票友,形成一幅新的生动的太原民俗画。

老家自截图


说“旱西门”不能不提“金刚堰”和“柳溪街”。


从旧志中,我们可以看到,明之后的金刚堰,共分八个防洪堤段,分别取名为“长字段、堤字段、永字段、固字段、汾字段、泽字段、安字段、澜字段”。取每段第一字,则可组成“长堤永固,汾泽安澜”句。


人们希望这段大堤能像佛经里的护法金刚那样,有一个永久不坏之身。人们赞誉此段工程坚固,称为“金刚”堰,喻其坚硬不可冲坏之意。


八十年代初期,在金刚堰一带建成宿舍区之后,即命名为金刚里。

老家自制图


至于“柳溪街”,据史书记载。建国初期的旱西三巷,是在的“柳溪”故址之上建成的,1982年更旱西三巷之名为柳溪街。


宋初,这一地带是太原城外西北隅的汾河荒滩,汾河常在这里决口,危害城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宋天禧年间,并州知州陈尧佐为治理汾河水患,在汾河大坝之东,又套建环坝新堤五里,引汾水贯注其中,把它作为汾河洪汛期间的分洪缓冲地带。


为了加固这段新堤,陈氏亲率城民植柳树万株于堤坝之上,建(木大)华堂、彤霞阁于众柳之间,于堤内汾河淤积的沙滩之上种荷植藕,取名“芙蓉洲”。绿柳婀娜、荷叶田田、水光湖色、亭阁相映的自然园林,获“柳溪”之美称。


或泛舟于湖面,或涉足于亭阁,或漫步于柳荫,成为宋金时代太原的风景胜地之一。有诗赞美柳溪胜景。

诗曰:

堤边翠带千株柳,

溪上青螺数十峰,

海晏河清无个事,

画楼朝夕几声钟。


如今,柳溪街树木葱茏,春来绿意盎然,夏时清凉宜人,秋至色彩斑斓,冬则冰清雪洁,整条街充满了诗情画意。


遥想当年,站在阜城门城楼上,西望,苍山如黛;俯视,汾水碧透。洒在水面上的夕阳,波光鳞鳞,黄金万点,此刻的汾河已成一条白色的飘带了。河面上,舟楫穿梭,鹜鸟翻飞;这不正是“落霞与孤鹜齐飞,河水共长天一色”么?


7

镇远门 /


镇远门,曾为明代太原城的城北西门,位置在今解放路和北大街十字路口南侧。原称“镇朔门”,顾名思义,即为镇守朔方之意,因承担着对北部的防御故改称“镇远门”,说明了太原城的战略地位和军事地位,俗称大北门。

为了增强防御能力,在镇远门外还筑有北关城,与南关城对应。乾隆《太原府志》卷十“津梁”中载:“镇远桥在北门镇远门外。”


2017年秋,太原地铁2号线北大街站施工过程中挖掘出太原府城大北门外护城河桥,石拱桥长15米、宽9米、拱圈跨径6米,是当年太原府城大北门外的镇远桥。

镇远桥发掘现场


旧日大北门街有天主教堂、明原学校及平民工厂。大北门外有西北机车厂、西北电化厂、西北修造厂、西北化学厂等。


1949年3月上旬,20兵团68军奉命从平北开赴太原前线。4月初,部队进抵太原北部指定地域。68军的作战地区在太原以北之汾河以东,阳曲、新店以西30里纵深的范围。


太原总前委给20兵团下达的作战任务是由西北面和东北面,突破敌人防御,歼灭北区之敌,再由大、小北门攻城。


4月19日19时,我军开始了扫清太原外围的战斗,猛扑敌新城、东张村和向阳店要点。在攻击向阳店时,609团率先由南、北两面突入村内。该团1连一口气冲过三条街,占领了11个地堡,直打到敌838团团部。


随后610团、611团也相继突入村内,与敌展开巷战。最后多路部队将敌团部围住,俘敌团长以下1400余人。


68军各师乘胜继续向太原城进击,接连占领钢铁厂、化学厂、飞机场。协同友军66军攻克了皇后园、新店、光社诸点。扫除了金刚堰地区的敌碉堡,环城铁路以北地区全部被我攻占。


次日8时,太原外围作战胜利结束。23日夜,进抵攻城位置,其攻击地段为西北城角东侧至旱西门一线。


1949年4月24日5时30分,太原总攻开始,1300多门大炮怒吼着,千万条火蛇直泄,顷刻间,巨雷滚转,地动山摇,太原城墙上一片火海。8时许,68军又集中数十门火炮向城垣猛轰,将敌火力压住,摧毁近百处敌火力发射点。


204师于8时30分组织爆破大北门城墙成功,部队汹涌而入。


在我各路大军的凌厉攻势下,城内残敌纷纷投降,上午10时,战斗结束,太原宣告解放。


作为历史的见证与记忆,全国不少城市里都有一条叫“解放”的路或街。“解放路”一词的出现,记载着中国人民解放的欢乐,太原的解放路历史悠久,几经改造,承载了几代太原人心中的梦想和青春的记忆,而太原的镇远门就在其中……

老家自制图


8

拱极门 /


拱极门,明太原府城北东门,太原人习惯叫它小北门,位置在今小北门街的北尽头,北大街的南侧。

汉人筑城池多为防御外族入侵,所以城高池坚。尢其是太原,乃边陲重镇,自李唐以下至明中后叶,地理位置尤显重要。城墙上完全可以4车道并行,拱极门的重要可见一斑。其城垣自洪武九年(1376年)问世迄今,已有643年的历史。


“拱极”二字出自《旧唐书·礼仪志二》:“叶台耀以分辉,契编珠而拱极。”依此意,“拱极”与拱辰同意。


所谓拱辰,乃拱卫北极星。《论语·为政》云:“为政以德,臂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可见,拱极的本意是,众星以北极星为中心,环而拱之。喻义则是,以德治国,便会得到臣民之拥戴,四方之归附。具体到一城之门,以拱极命名,似有天下众城为星,拱卫京城(国都)之意。


该城门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是太原八座城门中从未更名的一座城门,也是至今保存完整的城门。


2003年,这座始建于1376年的太原唯一明代古城门开工修缮,修缮后的拱极门,城楼为砖木结构、三层四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修缮后的拱极门城楼为砖木结构、三层四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总建筑面积1491平方米。城楼底层有金柱4根,檐柱16根, 廊柱24根,上下各层以木梯相通。


被古人喻为“壮丽甲天下”的太原城,始终笼罩着战火的烽烟,始终弥漫着豪情与悲怆。冷兵器时代的城墙,犹如坚实的铠甲和盾牌,护佑着城中百姓的安全和尊严。


扩建后的明代太原城,先后遭遇了鞑靼骑兵的铁蹄、李自成农民军的烽烟和八旗军队的“西洋神炮”。进入热兵器时代,太原的城墙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它又成为晋绥军保卫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


1937年11月6日清晨,沿同蒲铁路南下的板垣征四郎带带领日本鬼子来到太原城外,遥遥望见城墙上整齐排列的雉堞和两座宏伟的城楼。


日军第五师团发起攻击,密集的炮击首先从小北门打响,一枚枚炮弹带着尖厉的呼啸声飞向太原古城,在城墙周边升腾起一团团黑色的烟雾,历经五百余年风雨的小北门城楼仍然巍峨耸立,仅仅三天之后,小北门、大北门的城楼先后毁于一旦。


随军记者拍摄下了这一场景,不久,日军向太原小北门发起攻击的照片出现在了日本的报纸和画报上,沦陷后的太原居民饱受侵略者的蹂躏。


解放太原战役中,这里又成为第一个被解放军攻克的城门。


总攻太原前夕,杨成武带领20兵团军师两级指挥员登上太原城北的一座古塔观察地形,为攻城做最后布署。


为防备我军从这个方向攻城,阎匪在小北门正面150米以内的地面,设置了层层障碍。最外一层,紧靠横贯东西的同蒲铁路是两道铁丝网。往里,是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


铁丝网和护城河之间,密布着地雷。再里,是小北门左右的两个狮子碉堡。每个狮子碉堡周围,又配了五个地堡。


在狮子碉堡和地堡之间,都有地下暗道通往城楼。最里边,就是那个宽2丈5、高3丈5、长8丈的门洞了。门洞里上了两道铁门,修了4个暗堡、16个火力点。门洞之上,是个2层门楼,上面布设了两层火网和杀伤力很强的野炮。


这样,就对小北门正面构成了严密的交叉火网。


对于太原人来说,1949年4月24日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24日凌晨,攻城部队用1300余门火炮进行火力准备后,对城垣发起总攻。


第20兵团首先由小北门东侧突破城垣,66军589团1连战士孔祥元,奋勇登上小北门,将红旗插上太原城墙,成为解放太原登城第一功臣。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斜阳的余辉洒过拱极门的斗樑飞檐,龙城太原的古老气质再次被日月飞梭织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可以感受太原这座饱经沧桑的老城正在腾飞,并州儿女的英雄气概必将在晋阳大地谱写新的篇章!


注: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腾讯网《太原东南西北门咋来的,为什么就剩拱极门了?》一文,感谢!

来源:老家山西V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