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龙山,几度兴废

晋阳龙山,几度兴废

发布日期:2023-02-03 来源: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量:968

图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同宗教,能在一个空间里和睦相处、共生共荣,可以举出一些例子,但大多是雕塑式的偶像和概念性的文字。真人高僧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地长期生活在一个山头,那可能就要数古晋阳的龙山了。
几度兴废
龙山和古晋阳城并峙,背靠吕梁山,面临汾河水,似一条青龙飞舞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龙山在秦汉之前,已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和民间故事传说。到了南北朝时期,高僧宏礼于北齐天保七年(556),主持修建起宏伟壮阔的童子寺,并在寺后雕凿了佛教石窟,在寺旁石崖上镌镂出横空出世的摩天大佛,肇建佛阁,还在广场上立起纯石构件的燃灯塔。由于北朝时期兴释崇佛,加之当时童子寺的规模和职级,因而寺内僧尼众多,香火旺盛。每逢重大祭祀,寺内广场灯火辉煌,光映十里晋阳。
隋统一南北朝时间不长,就被李唐王朝取代。李渊父子起兵晋阳,在夺取天下、建朝立国的过程中,曾得到道教的鼎力相助,加之同为李姓,因此,尊老子李耳为圣祖,确定道教为国教。虽然这一国策在国内并未完全贯彻实施,但太原毕竟是李唐龙兴之地,在这种背景下,道教建筑和偶像雕凿,就在龙山隆重奠基了。在肇建规模宏大的昊天观时,雕凿了两龛道教内容的石窟,即现在排序的第四、第五窟,供奉着道教的创始人和唐代的著名道士。

及至宋金时期,太原地区战事频仍,民不聊生,龙山,不论是道教之昊天观,还是佛教之童子寺,香火逐渐式微,僧众道士生活难以为继,直至寺观焚毁。
蒙古帝国的崛起,带来了龙山文化的振兴。先是丘处机,虽“化胡”目的尚未达到,却得到成吉思汗对道教的赞许,并下诏免除天下道院、道士的一切赋税,赐以虎符、玺书,命他掌管天下道教。于是道教掌门广发度牒,建造宫观,一时教门四辟,道侣云集。元太宗六年(1234),丘处机的高徒宋德芳游学太原来到龙山,重建了昊天观,大规模修凿石窟。经年累月,栉风沐雨,精雕细刻,实现了功德伟业。石窟的风格朴实庄重,每尊的造像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人物衣饰简洁素静,且褶皱分明细腻,带有明显的蒙元风格。“修葺三年,殿阁峥嵘如鳌头突出一洞天也”。
世事变幻,至元十八年(1281),元世祖忽必烈下令焚烧道藏及伪妄经文,全真教遭受重创,而佛教由低潮转为兴盛。在这一时期,门庭冷落的龙山童子寺恢复重建,浪迹四处的僧人回到寺院,僧众大增,香火再盛,佛事活动紧锣密鼓。

图片

佛道共存
龙山是一曲佛道联奏的和谐交响。从北齐到元明,历经数百年,形成了前山为道、后山为佛的基本格局。佛道同山,和谐共荣,佛音道乐,联奏共鸣。元初道教盛行,童子寺没有受到明显的冲击,更没有被道人占据。后来兴佛灭道,昊天观的道士也受到童子寺和尚的尊重。明清两次重修童子寺竟然都是由道士主持。而昊天观在毁、修之际,道士也往往借住童子寺。共居龙山的童子寺僧众和昊天观道士互帮互助,各司其职,创造了龙山文化的辉煌与壮美。
龙山的文化确实高古不凡。北齐建凿的童子寺及大佛,不要说在当时已名震晋阳,现在看来,它的历史和影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数的。
《北齐书·唐邕传》记载了天保十年(559),文宣帝高洋亲自登临童子寺礼佛,并盛赞大佛的威仪和雄伟。
唐显庆五年(660),高宗李治携皇后武则天巡幸晋阳。据《法苑珠林》记载,二人礼佛童子寺,寺中“高一百七十余尺”的大佛,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两人“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指示并州长史窦轨等“令速庄严,备饰圣容”,还要求“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回驾长安后,他们命内宫赶制巨大袈裟,于龙朔二年(662)专使驰送并州,敬献于童子寺大佛。当童子寺大佛披上袈裟后,竟然“从旦至暮,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一时轰动并州。
如果说,从皇帝巡幸并州一事的史书记载,表明了童子寺在太原历史文化的标高,那么,从现在的龙山道教石窟来看,则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龙山道教石窟,除了现在排序的第四、第五窟,是大唐王朝兴盛之初,在皇室崇尚道学的背景下开凿之外,其余一、二、三、六、七窟是元初宋德芳主持开凿的,八、九两窟则为明代修凿。特别是元窟,全面展示了宋元时期对全真教尊崇的具体形态。石窟内有虚皇老子、三清尊神、王重阳卧化像、七真像和宋披云(宋德芳)及其弟子辨道造像,艺术手法有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三种形式。藻井上有浮雕和彩绘两种形式。图案有二龙戏珠、五龙图、双凤图、双鹤图和飞天图,遂成为我国元代石刻的代表作。

图片

重现光华
或自然灾害,或人为祸患,使龙山的国之瑰宝毁了又修,修了又毁,反反复复,但魂脉依然赓续不息。时间到了公元1996年,由于龙山石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题材最丰富的道教石窟,在道教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填补了我国石窟艺术宋元之交的空白,因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间又过了20多年,鉴于龙山童子寺遗址区是国内首次发掘的从北齐至唐代集摩崖大佛、石窟和地面建筑为一体的山地佛寺类型,其中北齐佛阁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实物,为探讨唐代寺院中佛阁建筑的渊源提供了直接证据;佛阁内北壁唐代加固的叠涩台座上发现的唐代佛龛壁画,属盛唐时期绘制,是中原地区保存年代最早的壁画,非常珍贵。2019年10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论是佛教的童子寺,还是道教的龙山石窟,延展到现在,仍然是国字号的文化标识。
龙山本身就是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卷,进入龙山犹如进入一域悟道养心的禅境。龙山石窟的山体,像一尊出水的鳌头,在它的身后和左右,相映生姿的还有丁香谷、桃花谷和锦绣谷,花草乔灌,各具特色。在绿波起伏之中,点缀着飞檐翘角的亭、台、廊、榭,斗折蛇行的盘旋石阶将它们串连。朝朝代代,它们和龙山共同沐浴着时风惠雨、朝露夕霭,一起倾听着暮鼓晨钟、佛号经声。年年岁岁,它们相约展示着春的芳华、夏的绚丽、秋的烂漫和冬的静谧。日日月月,它们一起渲染着龙山历史的古老和悠久,衬托着龙山文化的深邃和博大。


来源:太原日报

原标题:龙山文化有容乃大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