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太原农耕文化 晋源北大寺种下“第一稻”

重现太原农耕文化 晋源北大寺种下“第一稻”

发布日期:2023-05-17 来源:太原晚报 浏览量:1047

  “插秧节启动喽……”5月16日上午,晋源区北大寺村波光粼粼的水稻田里,3台智能插秧机匀速前进,插下一棵棵嫩绿的秧苗。当天,“2023年晋祠大米·千年厚礼插秧节”启动,我市水稻田插秧农事活动也正式开启。北大寺村的水稻今年采用省农科院新培育的秧苗,并实现有机种植,进一步提升晋祠大米品质,力争将晋祠大米打造成为代表太原地域农耕文化的品牌。

  当天上午天气晴朗,微风阵阵,正是农事好时节。连绵的青山、错落有致的农舍映衬着辽阔的水稻田。戴着草帽的农民将一卷卷水稻秧苗放入智能插秧机,插秧机所到之处,一排排秧苗整齐栽种。

  64岁的村民张贵保边忙着活计边赞叹:“好秧苗!”张贵保从小就跟着父辈下田干活,熟悉农事,对晋祠大米感情至深。“这几年政府开展生态治理,水质变好了,我们对晋祠大米更有信心了!”

  从小生活在晋祠难老泉附近的职卫东今年57岁,对晋祠大米恢复种植有着不一样的情怀。以前,这200多亩水稻田由北大寺村集体种植,今年起,经过流转,他承包了该村的水稻田。进入春季后,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这片水稻田精心翻耕并施用有机肥料,恢复了土壤机能,此次种植的也是省农科院的新品种。他还计划恢复晋祠千年水磨,用水磨碾米磨面,再现“72盘水磨昼夜不舍”的盛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今年省农科院将北大寺村15亩稻田作为实验田,并引进10余个新品种开展有机大米种植示范,进一步优化晋祠大米的品种、提升品质。”晋源区农业部门负责人说。

  晋祠大米被称为“北稻一绝、皇家贡品”,已有3300年栽培历史。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了晋祠大米作为贡品进献宫廷的情形,历史上“晋献嘉禾”典故由此而来。晋祠大米种植开启了太原农耕文明的先河。水质清澈的晋祠泉水,肥沃的千年黑色水稻土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晋祠大米味道香甜、口感韧性的品质。

  今年,晋源区全面实施晋祠大米产业提升振兴计划,还出台专项奖励补贴政策,提高村民种稻收入,调动村民积极性,全区水稻种植面积已扩大至3300多亩。此外,晋祠大米推行统一品种、种植、加工、包装、销售、品牌的“六统一”经营模式,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施用有机肥,推动晋祠大米提质增效,让晋祠大米成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开创“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新境界,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