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透出的气味
伴随着《九歌》里旋转的韶舞
叩开千家万户的门窗
横扫心间角落的尘埃
喧腾一片的锅里
棕叶不因沸水而散落
粒粒谷香惹人垂涎
欢声一片的庭外
孩童不因耀阳而惆怅
阵阵幽香护佑安康
……
艾草插两旁
满街糯米香
端午亦端阳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时机,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关于端午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广泛传播且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2000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端午节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赛龙舟丨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食粽子丨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采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状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
挂艾草丨历史上的五月初五也被称为“毒日”,因为五月气候逐渐攀升,又正值雨季,蚊虫较多,湿气较重,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写的就是艾草是药用植物,既可治病,又可驱虫,古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上几株艾草,用来防蚊、辟邪。
端午节,肩负着历史的厚重,走过2000多年飘摇的风雨,依然烙印在中国人的情怀里,它蕴含的文化智慧仍然启示着今天的我们。
“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天气炎热的端午节使得古人在这一天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美人们在这一天会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对方如玉一般的手臂上,将小小的符篆斜挂在似云的发髻上,以此来表达彼此的情谊。
“
石溪久住思端午,
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
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
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
果然夺得锦标归。
——(唐·卢肇)《 竞渡诗》
”
在石溪住久了的诗人思念着往昔端午时节的场景,于是在驿馆楼前观看龙舟比赛。鼙鼓初击时似雷声,兽头吐威,万人冲破齐声呼喊,跳跃着的浪花与飞鸟争先恐后。多条船像龙一样向前冲去,最后诗人支持的那一条船获得了锦标归来。这个端午,诗人过得无比欢乐!
“
五月鲥鱼已至燕,
荔枝卢橘未应先。
赐鲜徧及中珰第,
荐熟谁开寝庙筵。
白日风尘驰驿骑,
炎天冰雪护江船。
银鳞细骨堪怜汝,
玉筯金盘敢望传。
——(明·何景明)《鲥鱼》
”
五月的鲥鱼正值肥美之际,从江南运到京城,路途遥远,用冰雪护着鲥鱼的驿骑奔驰在路上,扬起阵阵尘土。在古代,“端午品鲥”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但如今,鲥鱼的保鲜早已不是一件难事,全国各地都可及时品尝,所以趁着端午假期,赶紧外出尝尝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