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精湛三彩罐

陶艺精湛三彩罐

发布日期:2023-11-16 来源:太原新闻网 浏览量:1765

唐三彩大罐(太原市博物馆藏)

  在太原市博物馆常设陈展《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的第四单元,有一对“三彩罐”安静陈列在展柜的一隅。该对罐出土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路和太原西山之间、晋阳古城遗址和明太原县城西1.5公里处西山东麓地带的果树场墓葬群,该墓葬群是晋阳城和明清太原县城的墓葬集中分布区。

  根据其器物形制及出土墓葬大致判断为唐代三彩罐,罐体彩釉脱落较为严重,白色胎体裸露,但贵在器型保存较为完整,罐体表面施釉,通体呈白、黄、绿三色,符合唐三彩的常见釉色。因三彩属于低温釉,古代工匠们为了使釉面呈现出优美的光泽度,会向釉料中添加铅,但铅具有一定毒性,且质地松脆,隔水性和实用性均较差,故多为明器。展柜中这对三彩罐造型上规程有序,饱满浑圆,稳健大气,颜色丰富且具有流动的美感,这是因为在釉面烧制过程中,施于釉体的着色剂会出现流动和交融,最终形成三彩罐特有的多彩之美,尤其在光线的照射下如若碧绿湖水上泛起的涟漪,粗细不等的绿色条纹如若盛夏的柳枝,轻抚着养育它的厚重黄土,极富诗意,充分地体现了唐代社会追求完美、崇尚精致的时代风格。

  陶器是一种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后烧制而成的器具,它的出现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其天然性质的具体表现,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陶器在我国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尤其是唐代三彩釉陶器达到了我国制陶工艺的一个高峰。

  唐代三彩器是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低温铅釉器演变而来,其主要产地和出土地分布大多在陕西和河南等地,山西省内烧制三彩器的窑址相对较少,故不排除当时三彩器主要产地和使用地之间社会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唐三彩,是从唐墓挖掘出来的陶器之泛称,后来学者将其视为一种陶瓷分类上的术语。唐三彩作为一种多色彩的低温釉陶器,它以细腻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烧制过程中,用含铜、铁、钴等金属元素的氧化物作着色剂融于铅釉中,形成了黄、绿、蓝、白、紫、褐等多种釉色,但大多器物是以黄、绿、白色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种或两种。釉色在焙烧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其浓淡转变、互相浸润、斑驳淋漓,呈现出流畅、色彩自然协调的花纹,是一种极具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烧制工艺一般采用常见的二次烧成法,即首先在1000℃以上的高温下进行素烧,待素胚冷却成型后在900℃左右的温度环境下进行釉烧。釉质会根据不同金属元素的着色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唐三彩的品种众多,根据器型和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类:俑类、生活用具和建筑模型。种类覆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侧面反映了唐代时期的风土人情。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